偶得一片宋瓷殘片,沒破之前他應該是一個碗?這殘片應該是碗底,特別之處是在這碗底釉下印有「河濱遺範」四字楷書銘文。我準備把他加工修護變成杯墊來用,現在是補胎之後的半成品,還需上漆。 

   

「河濱遺範」銘文為龍泉窯獨有,未見於其他窯口,全盛時期在南宋,至元代也有發現。「河濱遺範」四字典故出於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所載:「舜耕歷山,歷山之人皆讓畔;漁雷澤,雷澤上人皆讓居,陶河濱,河濱器皆不苦窳。」字面的意思是指舜待人謙和,做事勤懇,到處受人歡迎擁護,舜在歷山耕田時,歷山居民都願意讓出土地給他耕種;舜在雷澤捕魚時,雷澤居民都願讓房屋給他居住;舜在河濱燒製陶器,做出來的陶器都非常的精美,不是粗劣的產品。所以簡單的說「河濱遺範」就是一個南宋時期的商標或廣告詞,意思就是在龍泉這個地方,他們家做的青瓷,遺留了舜在河濱製陶的典範,器物精美不是粗鄙之物。等同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產品或看板印上「正宗」二字的意思。

宋朝在靖康之難後,宋皇室大舉南遷,當然還包含大批的文人雅士,愛國志士。其中不乏大批南渡的北方窯工,或有為皇家製陶的窯工在內。南宋初年政局未穩,南渡窯工散佈浙江各地,隨著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,一批優秀的窯工輾轉落戶於浙西南的龍泉,將北方的製瓷技術融合到龍泉青瓷的製作上,加上南宋官窯對龍泉窯的影響,使龍泉窯產品技藝大進,質量不斷提高。這批南渡窯工隨著年齡的增長,在思鄉之情與求新之念下,促使了龍泉窯青瓷的轉型,在兩宋存亡的特殊歷史條件下,龍泉窯工取得官窯地位,「師出有名」的華麗轉型,形成了龍泉窯青瓷特有的審美情趣與高超的青瓷生產技藝。所以在龍泉的窯工,為了顯示自己製陶的正宗地位,特別弄個「河濱遺範」做為商標品牌,就不令人意外了。

我蠻欣賞南宋龍泉青瓷的簡約清雅和端莊渾樸,但是買不起品相完整的,倒是弄幾片殘片來把玩把玩,把他弄成杯墊,給予新的用途,賦予新的生命,不亦快哉! 

       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程長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